生活百科新闻资讯实用的生活常识!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生活百科新闻资讯一点通-汪星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聚焦医改 >

门诊输液室 滑轨上挂满输液瓶

时间:2022-12-04 22:30人气:来源: 汪星人
门诊输液室 滑轨上挂满输液瓶

  要在放声大哭、奋力挣扎的宝宝头上精确地找到血管,并轻柔而快速地把针头扎进去,再清洁利落地包扎固定好,可是件不简略的事。

  日前,记者来到北京儿童医院门诊输液室进行体验式采访,看见护士李华戴着口罩坐在穿刺台前,头顶滑轨上是排得密密麻麻的、已经配好药物的输液瓶,面前是哭成一片的宝宝及排队等待的家长。孩子被抱到穿刺台上,李华用手轻轻按住宝宝的头,双眼细心地寻找血管。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永远不可能宁静的环境,耳朵里满是宝宝们的哭声。要在这种哭闹声中坚持沉着的脑筋和熟练的动作,没有扎实的根本功是不行的。另外,家长们的眼光就是无形的大山,始终压在你的肩膀上。谁都不愿意自家的宝宝被多扎一针。”李华告知记者,自己一次穿刺胜利率在98%以上。

  “新生儿皮肤稚嫩,血管渺小,生病后更因为脱水而干瘪下去,跟头发丝一样。有的孩子重复治疗,血管被扎得无处下针,加上扎针时孩子因为恐怖奋力挣扎、放声哭喊,都加大了穿刺的难度。”穿刺因而成了护士们心理压力最大的关口。护士长张英说,孩子得了病,家长原来就焦急,如果穿刺不胜利,有的家长就可能失去理智,产生把针头拽过来扎在护士身上,用东西砸护士、拍她们的脑袋、扇她们耳光等行动。

  为了进步一次穿刺胜利率,护士们阅历了扎橘子、扎小动物、护士之间相互扎、在自己身上扎等不同环节的艰难训练。

  午饭时光不能超过30分钟

  张英是4年前到岗上班的,当时输液室只有20多人,并且夜里不输液。后来护士不断增长,现在几乎增长了3倍,输液室24小时开放,还是满足不了需求,人多的时候输液室大厅里几乎看不到地面。很多患儿扎完针后没有处所挂输液瓶,不得不在屋顶的灯架上、消防用的烟雾探测头上、过道的玻璃和支架上挂输液瓶。尽管医院张贴着“此处无巡查护士,为了保证患儿输液安全,请在输液室内输液”等警示语,但无计可施的父母们仍然不得不把这些处所应用起来。

  张英说,外地患儿多,很多年青父母的请求高,造成医院门诊量一年比一年多。现在日门诊量能到达8000多人次,输液室也人满为患。“输液室平均压着400多个号,也就是始终有400多个患儿期待注射输液。我们压力很大,护士中午吃饭时光不能超过30分钟,否则就不能保证当天完成义务。”

  张英介绍,她们输液室一共有57名护士,大原则是三班倒。每个班次10多个人,再细分为白班、小夜班(16时到24时)、大夜班(0时到8时),确保一天24小时都有人值守。每个班次还分配药护士、巡查护士、穿刺护士等不同岗位,依照患者就诊的时光规律,每个岗位上班时光也不等。

  因为患儿存在重名、重音的几率,加上液体种类繁多、药品剂型庞杂,护士的重要义务是确保不给宝宝们输错液。张英说,医院就诊的信息化程序已经从流程上避免了出错的可能性,但是护士们不能完整依附程序,从收药到穿刺,她们还有几道工序避免错误。首先是收药,核对从医生工作站传来的处方及输液信息;其次是配药、配液、加药3个环节,核对药物信息;最后是穿刺,核对液体、药物、患者信息,经家长确认后给孩子注射。

  记者发明,凡是手上扎着针头的宝宝,护士们都在他们手心里包扎一个大小正适合的小药盒。本来,这是为了确保孩子输液安全,防止他们把针头甩出去造成意外损害。以前,医院都用一种板子给孩子包扎在手心里,但时光一长,孩子认为手指麻痹,动作被限制,很焦躁。后来护士们把空药盒派上了用处,后果特殊棒,既固定了针头,也解放了孩子的小手。记者看到,在北京儿童医院输液室,相似细节还有不少。

  “想知道怎么能力让孩子不感冒”

  8月10日,在北京儿童医院急救中心门口的空地上,靠一堆报纸过了一夜的小张夫妇疲乏不堪,神色憔悴。夫妇俩来自河北省某县,他们8个月大的宝宝因为严重的肺炎正在重症监护室接收挽救。

  小张夫妇说他们在当地医院剖宫产出院时,医生几乎什么都没有交代。“回到家中,因为是冬天,怕孩子冷,裹得很严实,也不敢给孩子洗澡。肺炎产生后,我们在当地儿童医院看病,出院时医生交代我们回家后必定注意不要让孩子再次感冒了。可是到底怎么能力让孩子不感冒,我们也不知道。”

  记者和另外一些外地家长聊天得知,他们明知道北京儿童医院挂号难也不惜远道而来、不辞劳苦半夜排队的原因重要有几个:一是处所医院程度有限,看了好几次看不好;一是处所看病花钱也不少,有的甚至比大城市还要高。有的家长说:“我们也不想受这个罪,但是孩子的身材安康高于一切。什么时候基层医疗服务才能上来了,我们也不用打破头往北京钻了。”

  和医务人员交换,他们也以为,很多农村的年青父母缺少育儿知识,是导致他们的孩子罹患重症的原因。而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才能有差距的事实,迫使各地家长不顾一切地涌向大医院。健康教导不普及,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才能不跟上,这种状态如无本质性转变,医患双方都不堪重负的苦日子就不会停止。

(实习编纂:林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