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新闻资讯实用的生活常识!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生活百科新闻资讯一点通-汪星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聚焦医改 >

6万多人死亡、109年前东北的一场“鼠疫”,中国

时间:2022-11-25 14:44人气:来源: 健康网

  11月12日晚间,官方资讯证实,锡林郭勒盟两例鼠疫病例在北京确诊,相干防控办法已落实。

  近十年来,亚洲、南北美洲、非洲都有鼠疫病例产生,昨晚在京确诊的两例鼠疫病例,再次敲响了警钟。

  沾染病没有国界,这一曾经肆虐全球的梦魇,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曾经一次性卷走过6万多人的性命。最终,在我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的尽力下,这场百年不遇的烈性沾染病才被掌握住,指挥这次防疫的伍连德博士也因此被人们所铭刻。

  除了从事防疫医学和医学史研讨的人,恐怕已经很少有人还记得伍连德的名字,他曾是中国现代医学史上最有名的公共卫生学家,是中国防疫和检疫范畴的先驱者和奠基者,他也是中华医学会第一任会长。

  伍连德于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出身于马来西亚的一个华侨家庭,当时的马来西亚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伍连德从小就在英国人举行的“大英义塾”就读,并于1896年考取了当年新加坡仅有的一个英国女皇奖学金,获得了留学英国的机遇。

  出国学什么呢?伍连德思考再三,想到当地平民缺医少药,遭遇病痛折磨的情况,他毅然决议学医。

  就这样,17岁的伍连德踏上了前往英国的邮轮,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研讨沾染病及细菌学。1899年,伍连德考入圣玛丽医院实习,成为该医院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实习生。

  后来,伍连德又去往德国和法国的有名研讨所进行实习、研讨,并于1903年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回到马来西亚后,伍连德开了一家诊所,并在吉隆坡医学研讨院研讨热带病。

  1907年,伍连德应施肇基(中国第一任驻美国大使)之邀回到中国,被袁世凯聘请为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视(即副校长职)。该校由袁世凯创建,以造就北洋陆军军医为目标,甫一回国的伍连德便开端了在天津的医学教导生活。

  1910年10月25日,距离清政府消亡还有不到两年的时光,清朝皇室的发家之地东北地域却产生了一场大范围的恶行沾染病——鼠疫。由于疫情无法掌握,短短十多天就传到了北满中心哈尔滨。此后,这场瘟疫如同江河决堤一般蔓延,不仅快速横扫全部东北,而且波及河北、山东等地。

  截至12月8日,产生在东北的这场大疫就已经夺走了3万多人的性命。鉴于形势万分紧迫,刚刚卸任哈尔滨道台、到外务部任职的右丞施肇基急电伍连德进京。

  经施肇基力荐,清政府钦命伍连德博士为全权总医官,负责东北防疫事宜。31岁的伍连德临危受命,毅然奔赴东北,来到了与鼠疫奋斗的前线。

  疫情的严重水平远远超越了伍连德的预感:家家关门闭户,逝世尸随处可见,很多尸体还没有来得及掩埋,更多的尸体无人认领,场面惨不忍睹……以至于伍连德发出了“防疫不亚于一场战斗”的感慨。

  为了懂得疫情,伍连德机密解剖了一个女尸,这也是中国医生的第一次人体解剖。他从标本里发明了鼠疫杆菌。

  伍连德早在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就开端研讨沾染病及细菌学,他深知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流传为主的烈性沾染病,系普遍风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一旦沾染鼠疫,就会涌现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偏向等症状,这些完整符合沾染者的特点。

  人类历史上曾有过三次鼠疫大风行:

  第一次是公元541年始于埃塞俄比亚,在欧、亚、非风行200年,全球逝世亡人数超过1亿人;

  第二次是14世纪始于蒙古草原,沿商路传入欧洲和非洲,导致欧洲人口减少三分之一,当时被称为“黑逝世病”;

  第三次于1855年始于中国,高潮期为1894年的印度、香港和1910年到1911年的中国东北,后者正是伍连德所亲历的。

  伍连德从解剖的第一具尸体得出结论,这次风行的是肺鼠疫,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人提出了“肺鼠疫”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官网介绍:依照沾染门路,鼠疫沾染可分为3种:腺鼠疫、败血性鼠疫和肺鼠疫。而肺鼠疫或肺部鼠疫是毒性最强的一种罕见鼠疫,埋伏期可能只有短短24小时。

  肺鼠疫通常是腺鼠疫后期沾染流传到肺部所致,不同于腺鼠疫的流传门路间接地从老鼠到跳蚤再到人,任何患肺鼠疫的人都可能通过飞沫将鼠疫流传给其他人。

  这就为防疫工作肯定了完整不同的做法:腺鼠疫是采取灭鼠来切断沾染源,肺鼠疫则是通过隔离疑似患者。

  很快,伍连德的办法被推广开来:病人留在医院,接触者被隔离,其他人都佩戴专业的口罩,并且调动了军警封闭了交通,以阻拦疫情进一步扩散。然而,该做的都做了,疫情却没有被掌握住,反而持续恶化。

  这时候,研讨细菌学出生的伍连德忽然意识到,问题出在尸体的掩埋上。鼠疫杆菌性命力很强,可以在尸身上存活很久,为了快速掌握鼠疫杆菌的流传,伍连德想出了焚烧尸体的方法。

  中国人历来有入土为安的习俗,在这样的观念下,“焚尸”简直不可想象。即便是出身在马来西亚的伍连德,也不敢贸然提出这样的想法。左思右想,伍连德选择了上书宣统皇帝,要求朝廷下令准许火葬。这件事在清廷也引起了很大震撼,过了整整三天,伍连德才收到外务部的回电:准许伍医生之请,可依筹划进行。

  于是,在伍连德的主持下,中国第一次进行了大范围的对瘟疫逝世者尸体焚烧,沾染鼠疫而逝世的尸体,不管有没有棺木,一律被投入火中,彻底销毁。很快,疫情就得到了掌握,前后仅用不到四个月时光就扑灭了这场震惊中外的鼠疫,避免了一场世界性的灾害。

  1911年4月3日至4月28日,11个国度的专家加入的“万国鼠疫研讨会”在奉天召开,东三省防疫总医官伍连德博士担负会议主席。与会中外专家建议清朝政府在东三省设立永久性防疫机构,以防止瘟疫重来。依照当时的国际通例,会议用语一般只用英、法、德三种语言,为了表现对中国的尊敬,这次会议增长了中文。

  为了表扬伍连德的功劳,清政府特殊恩赐他“医科进士”功名,并授“蓝翎顶戴”。不过,就在第二年,清政府便宣布消亡。伍连德又持续为中华民国的卫生工作而奔忙。

  伍连德此后长期致力于疾控工作,先后引导掌握了1917年绥远鼠疫、1919年哈尔滨霍乱、1920年中国东北鼠疫、1932年上海霍乱,拯救了无数条性命。期间,他还于1926年9月9日,开办了滨江医学专科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任首任校长。这是中国东北地域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医学高校。

  1937年,抗日战斗爆发后,日军攻占了上海,日本人炸毁了伍连德在上海的寓所,伍连德分开了中国,回到出身地马来亚持续行医。1947年,他最后一次来到中国,从此再也没有踏上祖国的土地。

  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因心脏病去世,长年81岁。《泰晤士报》评论道:“他是一位巨大的人道主义斗士,没有比他留给世人的一切更值得我们引认为豪的了……”

  这位中国检疫与防疫事业的先驱,在20世纪初为中国的现代医学建设与医学教导、公共卫生和沾染病学作出了首创性贡献。1935年,伍连德以其“在肺鼠疫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发明了旱獭在其流传中的作用”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提名,成为华人世界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也是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

  由于诺贝尔奖候选人的保密期为50年,这一资讯直到2007年才在诺贝尔基金会网站上披露。尽管当时他有英国侨民身份,但在诺贝尔奖候选人表中,其“Country”(国度)一栏依然是“CHINA”(中国)。

  伍连德的老朋友梁启超曾对伍连德有过一段比拟公允的评价:“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历与世界相见者,惟伍星联(伍连德字星联)一人而已!”由此可见伍连德当年的盛名和在中国医学史上的位置。

  今年是伍连德生日140周年,而他分开这个世界也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有些人不该被岁月所尘封,谨以此文纪念这位中国现代医学先驱、“鼠疫斗士”。

标签: 鼠疫(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