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新闻资讯实用的生活常识!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生活百科新闻资讯一点通-汪星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聚焦医改 >

十年医改路:从中央制定到问计民间

时间:2022-12-08 05:39人气:来源: 网络

  任何一个决策计划在没有现成完善模式的前提下,一定是一个集思广益、普遍问计和不断修改的进程,尤其是关乎民生的医改大问题。

  而在上周卫生部的例行新闻宣布会上,针对医改计划出台时光表问题,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依然耐烦地表现:“我国医改计划将在明年出台。卫生部作为医改计划制订的重要参与部门,在已经经过方方面面研究的医改计划的框架内,还就一些具体的政策办法,持续征求各方的看法。同时,对一些征求看法进程中提出的问题,涉及到修正的内容,卫生部也在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完美。”

  十年医改 普遍问计

  哈佛大学一位研讨中国卫生问题的学者对卫生部的态度给予了如此评价:“中国卫生部此时的态度是严谨而富有耐性的,至少表明在医改这个重大民生问题上,保持在计划出台的最后时刻还要兼听来自各方的建议,普遍问计。”

  “这几年来,医改计划出台时光表多次延迟,中国卫生主管部门背负伟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其实也就是愿望能尽力获取各个方面的建言,等待能为中国老百姓拿出一套科学、可履行的完全计划出来,使医改结果能真正施惠于民。”

  这位哈佛学者同时还表现,依据他的研讨和视察,全世界很多国度也在医疗卫生问题上伤透头脑,各种尝试和改造同时随同着批驳与质疑。但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度能为一部医改计划如此长时光普遍地去征求看法和重复修改。

  “我在中国最基层的乡间医疗卫活力构都能听到他们对医改问题侃侃而谈,而且有些观点非常中肯和专业,并不比专门做研讨的专家提出来的逊色,而且据我懂得,在中国政府公开向民间征求医改建议的时候,就有不少‘赤脚医生’专门执笔写下自己的亲身阅历和由此发生的思考,热忱地向政府建言献策,其参与态度的认真和积极让人惊讶。”这位专家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现。

  在2005年7月28日,时任国务院发展研讨中心社会发展研讨部副部长葛延风的“中国医改根本不胜利”的研讨结论激起了前所未有的反响和争辩。

  到2006年9月,在新医改的呼声中,由发改委、卫生部牵头的14个部委组织的“医改调和引导小组”成立,并在同年的10月份,正式在发改委的网站上公开向全社会征集医改的看法和建议。

  “一时光,各种看法和建议源源不断地从中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北京来,也成为医改计划制订者的主要参考根据,这一做法让中国的社会大众也有机遇成为医改政策的决策者,是一次重大变更。”国际咨询机构麦肯锡的一位人士也多次向记者表达了他的惊讶。

  而实际上,10年前的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造与发展的决议》中明白“城镇职工根本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造同步推动”的“三医联动”改造,随同着后续出台的一系列配套政策,被以为是“吹响了中国新医改良程的号角”,在这期间,中国的处所性医改实践不断在各地上演并引起普遍关注。

  这期间涌现了以宿迁医改、山东菏泽、河南新乡等为代表的公立医院体制改造;以齐鲁石化医院为代表的企业厂矿医院改造也如火如荼;而在上个世纪末,民营医疗市场也开端兴起并很快形成伟大的范围效应。

  除了医改的实践之外,从1997年到2005年之间,中国的学者也在进行着一场持久的“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的争辩,同时新锐媒体也对这场争辩给予了普遍的关注和报道,这也被以为是中国学者第一次以一个非常高调的姿势将医改方向的争辩由低调的学术论文之争变成了公开的争辩,当然其中也不乏“口水战”。

  “筹划外”计划频现

  显然,在2005年之前,对中国医改问题的思考和争辩还仅仅停留在学者的研讨或主管部门内部的争辩之上,并没有形成一个普遍问计的民意基本,医改引导调和小组成立之后,随即又将关乎医改方方面面的九大课题公开招标,并在2006年年底肯定包含麦肯锡、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银行以及中国有名的学府在内的6家独立研讨机构供给各自的备选计划,“筹划内”计划说法浮出水面。

  当时的筹划是“要在2007年的4月份完成招标课题的研讨论文,‘十七大’之前也即2007年的10月份将医改计划的汇总内容上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形成初步的改造计划”。

  与此同时,作为筹划外的计划供给者,北师大、人大和清华的学者们也在暗暗进行着自己的计划制订,并同样引起了大范围的讨论和争议。

  首先是北师大的计划在6套筹划内计划上交之前正式面世,当时重要制订者之一的顾昕教授也开端普遍接收媒体的采访,表达了他们实现“全民医保”的假想,同时也引发了关于“中国医改要学谁”的四国模式之争。

  人大则专门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卫生医疗体制改造与发展研讨中心”,由长期从事医疗保险研讨的王虎峰教授挂帅,从医疗保障制度的角度论述医改建言,并最终获得医改调和小组的认可而成为“第八套”计划。

  “第九套”计划重要制订者之一的清华大学刘远立教授也不止一次地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现,从医改课题招标开端,清华大学的学者就在应用和哈佛大学的合作资源,自己出资低调研制计划,拟定在“机会成熟的时候上交”。

  而刘远立教授作为哈佛大学中国卫生项目标主管,是最早参与中国农村医疗卫生调查研讨的学者之一,同时又有多年国际医疗卫生的研讨经验,其计划一出就引起了医改引导小组的关注。“作为中国的有名学府之一,医改关乎民生,不可能没有清华的声音和共享。”刘远立教授向《第一财经日报》表明这份筹划外计划发生的基本原因。

  据泄漏,在“清华计划”将要上交之前,中国卫生部主管官员多次约请计划的重要制订者进行当面的交换和沟通,愿望能从国际的经验中找到适合的借鉴。

  每一个计划都代表着一批学者的幻想和改造精力,在医改计划的发生进程中,从来都不乏学者的智慧,但是一直以来,在医改中扮演症结角色的医院和药企对正在制订的新医改计划几乎集体失声,而当前计划参与者也没有一个医院、药企的人。症结角色的失声被称为是“怪现象”,也为外界批驳。

  尽管此前有内部资讯表明,世界卫生组织在被邀参与医改计划制订以后,也曾向中国的医院和医师协会组织的专家请教,并通过他们对中国的医疗卫生和医院发展等具体问题进行交换。但是这些组织本身并没有任何公开的反响。

  一直到2007年的9月,北京医药行业协会才组织了在京的10家大型医药企业人士参与研究,并就当前医药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问题公开向相干机构建言,愿望能在新医改计划中照料到,并出台政策改良当前经营困境的现状。

  对这件好处攸关的大事,医院和医生并没有像经济学家、政府部门甚至普通大众那样,各自追求表达的渠道与机遇,反而缄默异常。直到11月底,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在广东省医学会90周年庆典上感叹“目前这么多医疗改造计划中,没有一部是出自于卫生体系内部”。而此时,医改9套计划都已经经过多轮的讨论和修正之后,由医改调和引导小组上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了。

  情势与路径之变

  十年医改实践和学术争辩,新计划是千呼万唤至今仍“犹抱琵琶半遮面”,但可以确定的是,全新的医改计划出笼绝不再是遥远的梦了。

  复旦大学一位卫生经济学家指出,“悉数中国近20年来尤其是1997年以来的医疗改造之路,不难发明,大众参与度的大幅增长,医改计划形成的情势和路径以及关注的热门都产生了伟大的变更,有些甚至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这位经济学家以为,就情势而言,这两年来,大众对医改的关注超出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不仅仅是因为当前集中反应在医疗上的“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而确切是大众对切身好处关怀的理念在转变。

  过去,包含政府主管部门在内的几乎所有阶层的人都以为研讨和制订一个政策只是政府部门充其量还加上研讨机构学者的事情,学者的争辩最多也是来自卫生部门内部,因此也疏忽了更多来自底层的却又是最真实的声音。

  经过多年的反思,如今这种情形产生伟大转变。随着政府放开相干的建议建言之路,直接反应民意之门大开。而医改作为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也就从过去的民意改变成政府的政治许诺,为了实现这个许诺,政府主管机构广开建言渠道,搜集来自各方声音,及时修改不符合客观现实的具体表述,这一点也充足体现在党的每一次重大会议的报告之中。

  而在所有的计划之中所要表达的医改路径之争尤其剧烈。由于部门好处之间的博弈,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光内医改方向重要存在“政府主导”与“市场化”方向之争。当“市场化”占优势的时候一些带有显著市场化痕迹的改造办法被普遍关注和支撑,当“政府主导”占优势时,表示最显著的则是市场化的现象被极度紧缩。

  而近三年来,在新医改计划的形成进程中,学者和官员则更多地将眼光投向国外,美国模式、德国模式、英国模式甚至新加坡医疗体制改造模式也开端被普遍关注和讨论。很显然无论是“三医联动”、“四梁八柱”还是“全民医保”、“补需方”等路径,“这些其实都将为中国医改方向供给主要的借鉴和学习,并最终形成符合我们自己的特点路径。”卫生经济学家蔡仁华教授以为。

  “相比拟过去的决策环境和思路,我们应当对即将出台的新医改计划抱有很大的信念,因为这是一部真正凝集了很多部门、很多人智慧和血汗的计划,它摈弃了过去的部门之间简略的好处之争、平衡了各方的抵触诉求,也代表着更多民意,这是过去的决策所不具备的。”世卫组织一位不愿泄漏姓名的专家表现。

(义务编纂:黄彬)